登录 | 注册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家庭农场火热来袭】 家庭农场新模式:"融合"农业休闲旅游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总汇 >> 热点事件专题 >> 家庭农场火热来袭 >> 家庭农场新模式:"融合"农业休闲旅游

家庭农场新模式:"融合"农业休闲旅游


http://www.1988.TV/ 2018/9/11 9:28:46 阅读数:604

近日,南京市农委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全市十大美丽家庭农场”评选活动,目前活动还处于申报阶段。在申报条件中,“主营产业特色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标准,要求家庭农场发展能够彰显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早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概念,南京市家庭农场应运而生。经过5年的发展,家庭农场已成为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生力量。目前,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多元化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规模化单一种植挣的都是辛苦钱。

目前,南京市家庭农场超过3000家,其中大部分从事种植和养殖。浦口区黄庄家庭农场承包了1800亩耕地,专门种植水稻和小麦,放在全市范围内,家庭农场主马涛都是不折不扣的种植大户。“这1800亩地一年能带来60多万元的毛利。”马涛向记者透露。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马涛不怕吃苦,但是他也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挣得更多一些。他说:“以前我们种植200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8—10万元,如今规模扩大了,才有了现在的收益。但实际上,扣除购置新机械的费用和人力成本,我们一年的净利润并不高,而且挣的都是辛苦钱。今年,我们自家建了粮食加工厂,准备推出自己的产品品牌来销售。”

同为家庭农场主的卲名文去年年收入大约在40万元左右,而这也是建立在1000多亩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如果家庭农场只是靠小规模单一种地,确实很难达到致富的目的。所以我们家庭农场也是从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卲名文说。

与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对于那些种植面积只有两三百亩地、可数量并不少的家庭农场来说,如何才能让效益更好一些?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农场开始转型升级,而其中效益明显的,就是与农业休闲旅游等融合发展。

南京休闲农业协会庄姣洁介绍说:“目前南京市已有不少农场主把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不仅带来了人气,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李青经营的汤山奇珍生态家庭农场有340亩地,主要种植葡萄、桃子、梨子等水果,虽然种植的都是精品水果,但一开始仅仅是单一的种植,销路并不好。作为南农毕业后回乡创业的70后大学生,李青果断转变思路,在农场内开挖了鱼塘、养了点鸡鸭鹅,玩起了“采摘+休闲旅游”的概念,在采摘的基础上增加了垂钓、捡鸡蛋等体验项目。“单纯的采摘也许10分钟就结束了,但是有了休闲农业的内容,游客就能留得住,现在年收入能达到三四十万元。”李青说。

位于江宁横溪街道的晟鲜果蔬种植家庭农场不仅有西瓜和蔬菜的采摘、农家餐等项目,还打造成了农业科普基地,专门接待前来游玩的学生团队。农场主张静兴奋地说:“我们从2013年开始经营家庭农场,思路在不断改变,直到现在定位提供休闲农业服务,效益在不断提升。”

创意农业开发有助提升效益。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陶卓民长期研究农业休闲旅游,对于家庭农场的发展,他有自己的看法:“从规模上来说,家庭农场需要有适度的规模;从效益上来说,目前大部分家庭农场还处于投入大、产出低的阶段,要想提升效益就必须有创意农业的开发,能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陶卓民介绍了位于溧水的南京玫瑰园的成功案例,从有机玫瑰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玫瑰类食品、化妆品等,再到打造婚庆文化的休闲观光游,南京玫瑰园能够实现年营业额超千万元,利润达到30%。“南京玫瑰园虽然不是家庭农场,但发展模式可供家庭农场借鉴。”陶卓民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随着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回乡创业,而经营家庭农场,也成为像李青、张静这样70后、80后人群的选择,他们有知识、有想法,也有干劲。他们在探索家庭农场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不断追求产品的精品化、品牌化,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休闲元素和休闲产品,延长了产业链、价值链,自家的“收成”也就水到渠成。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农化网站 编辑: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