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水稻稻瘟病防治】 哪些条件容易诱发稻瘟病?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总汇 >> 病虫害专题 >> 水稻稻瘟病防治 >> 哪些条件容易诱发稻瘟病?

哪些条件容易诱发稻瘟病?


http://www.1988.TV/ 2013/7/10 18:31:37 阅读数:2852

稻瘟病的发生对于水稻的危害非常的大,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稻瘟病危害的关键时期,做好稻瘟病的预防工作非常关键,那么稻瘟病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呢?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稻瘟病的发病条件。

1、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技术与稻瘟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栽培管理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否则能促使此病的发展,其中以施肥和灌溉为关键。(一)施肥根据水稻生长施肥情况适量时合理施用氮肥,使水稻生长健壮。可增加稻株内碳水化合物含量,达到既增强抗病性又获得高产的目的。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常引起稻株疯长,叶片柔软披垂,稻株体内氨态氮和游离氢基酸含量过多,碳氮比降低,硅质化减弱、硅化细胞数量减少,加之株间郁闭多湿,既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生长和繁殖,又削弱水稻的抗病性,因而发生严重。适当用钾肥,提高钾氮比值,使氧素代谢正常,减少可溶性氮含量,促进茎秆的木质素的形成,可提高抗病性。氮、磷、钾肥应合理配合施用,在过多施加氮肥的情况下,纵使增施磷钾肥,也难于减轻水稻的感病性。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相应地加深耕作层,使肥料在土层中分布均匀,可防止稻株一时吸肥量骤增而引起猛发,并稳定的养分供应,使稻株生育正常,组织不柔弱,叶片挺直,增强抗病性。氮肥对病害的影响也因土壤种类而异。砂质土保肥力差,且土温易增高,肥料分解快,氮肥易被吸收,以致禾苗猛长,容易发病。因此更应注意氮肥的施用量和施用适期。绿肥过多或有机质丰富的腐植质土壤,如前期干旱或晒田过度,促使养分迅速分解,遇降雨或复水后,稻株获得大量养分,引起后期生长过旺,也易诱发稻瘟流行。(二)灌水长期深灌的稻田、冷浸田以及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的黄粘土田,土壤内缺乏空气,氧化作用差,降低根系活力,并使根系呼吸作用和吸收养分的能力减弱。加上土中嫌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大量硫化氢、二氧化碳及有机酸等有毒物质阻碍根系生长,甚至稻根发黑腐烂,影呐稻株的氮、碳代谢,并使蒸腾作用降低,稻株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可溶性氮素增加,硅酸的吸收与运输减少,减弱叶片表皮细胞的硅质化,致使水稻抗病力降低。但田间水分不足(如早秧田、漏水田),影响稻株的正常发育,蒸腾作用减弱,减少对硅酸盐的吸收和运转,降低稻株组织的机械抗病能力,也易诱发稻瘟病的发生。

2、气象条件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中,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温湿度对此病发展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分生孢子在接近饱和湿度的条件下侵入寄主细胞所需的时间随温度而异。在24℃时为6小时,28℃时为8小时,32℃时至少也要10小时。侵入后的潜育期受温度影响。以叶瘟为例,在9-10℃时为13-18天,在17-18℃时为7-9天,在24-28℃时为4-6天。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小时的情况下,分生孢子易萌发侵入。北方地区在6月下旬平均气温如达20℃以上,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雨的迟早和降雨量,但在抽穗时,如果雨湿大,气温降低决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则水稻抗病性降低,稳颈瘟发生严重。南方双季稻区早稻秧苗前期由于气温较低较少发病,至秧苗后期和分蘖期间气温已升高,如春雨较多则叶瘟易流行,而抽穗期穗颈瘟的发生流行则完全受降雨日数和降雨量所制约。晚稻秧田叶瘟通常发生较多,分蘖期遇天气干旱,病情因而受限制,但进入抽穗时遇阴雨或雾多露重的天气,将别是长江流域各省此时常通寒流,往往引起稻瘟病的大发生。光照少时,光合作用缓慢,淀粉与氨态氮的比例低,硅质化细胞数少,稻株组织柔嫩,抗病性降低。风有助于病菌孢子的传播,但晴天风力大时,易使空气干燥,抑制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晚上刮风可使露水消失,不利发病。我国山区和沿海地区稻瘟病的为害较重,往往成为此病的常发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雾多露重、光照少以及气候适于发病所致。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农化信息网 编辑:小宇